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偈颂并序(序为南岳齐己撰) 其一 五代 · 居遁
 押尤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禅门所传偈颂,自二十八祖止于六祖,已降则亡,厥后诸方老宿亦多为之,盖以吟畅玄旨也。非格外之学,莫将以名句拟议矣。洎咸通初,有新丰白崖二大师所作,多流散于禅林,虽体同于诗,厥旨非诗也。迷者见之,而为抚掌乎。近有升龙牙之门者,编集师集,乞馀序之。龙牙之嗣新丰也,凡托像寄妙,必含大意,犹夫骊颔蚌胎,炟耀波底,试捧玩味,但觉神虑澄荡,如游寥廓,皆不若文字之状矣。且曰:鲁仲尼温伯雪子,扬眉瞬目,何妨言语哉!乃为之序云耳。
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体得(《景德传灯录》卷二九作「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景德传灯录》作「亦」)休。
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宏明大师碑铭 南汉 · 陈守中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二
原夫真空无相。劫火销而性相何来。妙法有缘。元气剖而因缘何起。造化莫能为关键。元黄不可为种根。乩乎十号之尊。出彼三祇之劫。增莫知而减宁睹。讵究始终。望不见而名无言。孰去住。不有中有。不空中空。匪动匪摇。常寂常乐。拘留孙之过去。释种圆明。毗婆尸之下生。元符合契。繇是修行道著。相好业成。爰授记于定光。乃度人于摩竭。自是一音演说。二谛宏宣。开八万法门。化三千世界。大乘六而小乘九。慧业难基。欲界四而色界三。昏波易染。所以兴行六度。接引四生。求真者竞洗六尘。修果者咸超十地。尽使昏衢之内。俱萌舍筏之心。大荫人天。俾居净土。其后衣缠白氎。屣脱金沙。示无住之身。现有终之理。于是迦叶结集。阿难證真。递付心珠。住持法藏。象教远流于千辇。觉花遍满于十方。马鸣兴护法之功。龙树显降魔之力。师师相受。法法相承。大化无穷。不可思议。而自我祖承运。明帝御乾。符圣梦以西来。图粹容而东化。金言玉偈。摩腾行首译之文。鹿苑鸡林。佛朔遂身游之化。迨于魏晋。迄至隋唐。达理者甚多。得道者非少。其如历帝历代。有废有兴。未若当今圣明钦崇教相者也。伏惟睿圣文武隆德高明宏道大光孝皇帝陛下德参覆载。道合照临。叶九五之龙飞。应一千之凤历。承帝喾有尧之庆。鸿业勃兴。体下武继文之基。圣功崛起。每念八纮纷扰。九土艰虞。耀干戈弧矢以宣威。救生灵涂炭。用声明文物而阐教。致寰宇雍熙。栉沐忘劳。凿大禹之所未凿。造化不测。开巨灵之所未开。庆云呈而甘露垂。嘉谷生而芝草出。其于儒也。则石渠金马。刊定古今。八索九邱。洞穷渊奥。其于道也。则探元抱朴。得太上之妙门。宝箓灵符。授虚皇之秘诀。于几暇既崇于儒道。注宸衷复重于佛僧。是妙奉三宝于虚□福万民于寰宇。绀宫金刹。在处增修。白足黄头。联辰受供。而乃频彰瑞感。显应昌期。矧以韶石奥区。曹溪胜地。昔西来智药三藏。驻锡于曹溪。曰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肉身菩萨。于此兴化。学道者如林。故号曹溪曰宝林也。二十八祖之心印达摩东传。三十三代之法衣祖师南授。洎六祖大师登正果之后。所谓学者如林。天下高僧。无不臻凑者矣。大慈云匡圣宏明大师者。则别㯋一枝也。大师澄真不浑。定性自然。驰记莂之高名。蹑迦维之密行。慧灯呈耀。智剑发硎。六根净而五服清。不染不著。四果證而三明朗。自悟自修。启禅门而定水浤澄。搜律藏而戒珠莹澈。水上之莲花千叶。清净芬芳。空中之桂魄一轮。孤高皎洁。机无细而不应。道有请而必行。故得百福庄严。万行圆满。尽诸有漏。达彼无为。大师讳文偃姓张氏吴越苏州嘉兴人也。生而聪敏。幼足神风。不杂时流。自高释性。才逾丱岁。便慕出家。乃受业于嘉兴空王寺律师志澄下为上足。披经译偈。一览无遗。勤苦而成。依年具尸罗于常州戒坛。初习小乘。次通中道。因闻睦州道踪禅师关钥高险。往而谒之。来去数月。忽一日。禅师发问曰。频频来作什么。对曰。学人已事不明。禅师以手推出云。秦时𨍏轹钻。师因是发明。微而有理。经数载。策杖入。造于雪峰会下。三礼之后。雪峰和尚颇形器重之色。是时千人学业。四众咸归。肃穆之中。凡圣莫测。师朝昏参问。寒燠屡迁。昂鹤态于偫流。闭禅扉于方寸。因有僧问雪峰曰。如何是触目不见道。运足焉知路。雪峰曰吽。其僧不明。举问师。此意如何。师曰。两斤麻。一疋布。僧又不明。复问何义。师曰。更奉三尺。僧后问于雪峰。峰曰噫。我常疑个布衲。其后颇有言句。繁而不书。乃于众中密有传授。因是出会。游访诸山。后雪峰迁化。学徒问曰。和尚佛法付谁。峰曰。遇松偃处住。学徒莫测。偃者则师之法号也。遗诫至今。雪峰不立导。未届于曹溪。旋谒灵树故知圣大师。(如敏长老)以识心相见。静本略同。俦侣接延。仅逾八载。丁丑。知圣忽一日召师及学徒语曰。吾若灭后。必遇无上人为吾茶毗。及戊寅岁知圣大师顺寂。恰遇高祖天皇大帝驾幸韶阳。至于灵树。敕为焚爇。果契前言也。师是时奉诏对扬。便令说法。授以章服。次年。又赐于本州为军民开堂。师据知圣筵。说雪峰法。牧守何希范礼足曰。弟子请益。师曰。目前无异草。是日问禅者接踵。其对答备传于世。师尔后倦于延接。志在幽清。奏乞移庵。帝命俞允。癸未。领众开云门山。搆创梵宫。数辇而毕。莫不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层轩邃宇而涌成。花界金绳而化出。晓霞低覆。绛帷微衬于雕楹。夕露散垂。珠网轻笼于碧月。匼匝尽奇峰秀岭。逶迤皆泼黛堆蓝。泉幽而声激珠玑。□而势拿空碧。由是装严宝相。合杂香厨。抠衣者岁溢千人。拥锡者云来四表。庵罗卫之林畔。景象无殊。耆阇崛之山中。规模匪异。院主师传表奏造院毕功。敕赐额曰光泰禅院。至戊戌岁高祖天皇大帝诏师入阙。朝对有容。因宣问曰。作么生是本来心。师曰。举起分明。知师洞韫元机。益加钦敬。其日欲授师左右街僧录。逊让再三而免。翌日。赐师号曰匡真大师。延驻浃旬。赐内帑银绢香药。遣回本院。厥后常注宸衷。频加赐赉。寻伏遇中宗文武光圣明孝皇帝缵承鸿业。广布皇风。廓静九围。常敬三宝。复降诏旨。命师入于内殿。供养月馀。仍赐六铢衣钱绢香药等。却旋武水。并显赐塔院额曰瑞云之院宝光之塔。师禅河浩淼。闻必惊人。有问禅者。则云正好辨。有问道者。则云透出一字。有问祖师意者。则云日里看山。凡所接对言机。大约如此。了义元远法藏幽微。化席一兴。岁华三纪。师于生灭处。在色空中。来若凤仪。作僧中之异瑞。去同蝉蜕。为天外之浮云。于屠维作噩之岁。四月十日。寝膳微爽。动止无妨。忽谓诸学徒曰。来去是常。吾当行□□命侍者奉汤。师付汤碗于侍者曰。第一是吾著便。第二是汝著便。亟令修表。告别君王。乃自札遗诫曰。吾灭后。不得敩俗着孝衣哭泣。备丧车之礼。则违我□□□也。付法于白云山性大师志庠。其日子时。瞑目怡颜。謺足而化。呜乎。化缘有尽。示相无生。端然不坏之身。寂尔归真之。惠海虽乾于此界。法山复化于何方。风云惨澹以低垂。众鸟悲鸣而不散。学徒感极。瞻雁塔以衔哀。门客恋深。拜禅龛而雪涕。以当月二十有五日。诸山尊宿。四界道俗。送师入塔。寿龄八十六。僧腊六十六。香飘数里。□□一隅。护法龙神。出虚空而闪烁。受戒阴骘。现髣髴之形容。其后诸国侯王。普天僧众。闻师圆寂。竞致斋羞。而后一十七年。我皇帝陛下应天顺人。垂衣御极。顺三灵而启圣。绍四叶之耿光。大振尧风。中兴佛法。至大宝六年岁次癸亥八月。有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忽于梦中见大师在佛殿之上。天色明朗。以拂子招绍庄报云。吾在塔多时。汝可言于李特达。(秀华宫使特进李托也)他奏闻。为吾开塔。绍庄应对之次。惊觉历然。是时李托奉敕在韶州。于诸山门寺院修建道场。因是得述斯梦。修斋事毕。回京奏闻。圣上谓近臣曰。此师道果圆满。坐化多年。今若托梦奏来。必有显现。宜降敕命。指撝韶州都监军府事梁延鄂。同本府官吏。往云门山开塔。如无所坏。则奏闻迎取入。梁延鄂于是准敕致斋。然后用功开凿。菩萨相依稀旋睹。莲花香馥郁先闻。须臾。宝塔豁开。法身如故。眼半合而珠光欲转。口微启而珂雪密排。髭发复生。手足犹软。放光于方丈。晃耀移时。兴瑞雾于周回。氤氲永日。即道即俗。观者数千。灵异既彰。寻乃具表闻奏。敕旨宜令李托部署人船。往云门修斋迎请。天吴息浪。风伯清尘。直济中流。俄达上国。敕旨于崌崃步驻泊。翌日。左右两街诸寺僧众。东西教坊。四部伶伦。迎引灵龛。入于大内。螺钹铿锵。于玉阙。幡花罗列于天衢。圣上别注敬诚。赐升秘殿。大陈供养。謺启斋筵。排内帑之瑰珍。馔天厨之蕴藻。列砌之骊珠斛满。盈盘之虹玉花明。浮紫气于皇城。□灵光于清禁。圣上亲临宝辇。重换法衣。谓侍臣曰。朕闻金刚不坏之身。此之谓也。于是许偫僚士庶。四海蕃商。俱入内庭。各得瞻礼。瑶林畔千灯接昼。宝山前百戏联宵。施□□□不可殚纪。以十月十六日乃下制曰。定水澄源。火莲发艳。夙悟无生之理。永留不朽之名。万象都捐。但秘西乾之印。一真不动。惟馀南祖之灯。韶州云门山證真禅寺匡真大师。早契宗乘。洞超真觉。虽双林示灭。十七年靡易金躯。只履遗踪。数万年应回葱岭。朕显膺历数。缵嗣丕图。洎三朝而并切皈依。乃一心而不忘回向。仰我师而独登果□在冲人而良□叹嘉。宜行封赏之文。用示褒崇之典。赠大慈云匡圣宏明大师。證真禅寺宜升为大觉禅寺。重臣将命。乳奠坤仪。太常行礼于天墀。纶诰宣恩于云陛。固冥垂慈贶。密运神通。资圣寿于延长。保皇基于广大。师在内一月馀日。圣泽优渥。七宝装龛。六铢裁服。颁赐所厚。古今难伦。当月二十九日。宣下李托部署。却回山门。有参学小师双峰山长老广悟大师赐紫竟钦温门山感悟大师契本云门山上足小师悟大师常宝等。同部署真身到阙。亦在内庭受供。恩渥异常。其诸上足门人常厚等四十馀人。各是章衣师号。散在诸方。或达禅机。或名高长者。在京小师明大师都监诸寺赐紫常一等六十馀人。或典谋法教。或领袖沙门。臣才异披沙。学同铸水。虔膺凤旨。纪实以难周。愧匪雄词。勒贞珉于不朽。乃为铭曰。
于穆大雄。
教敷百亿。
亭育二仪。
提携八极。
不灭不生。
无声无色。
卓尔神功。
昭然慧力(其一)(一章)

化无不周。
道无不备。
法既流兮。
教既布矣。
爰未灭乐。
归乎妙理。
宝性真宗
枝分风靡(其二)(二章)

祖祖传心。
灯灯散烛。
诠谛腾镳。
圣贤交躅。
种种津梁。
门门杼轴。
正觉广焉。
寻之不足(其三)(三章)

厥有宝林。
重芳一叶。
布无上乘。
登无上楫。
法炬曈昽。
尼珠炜煜。
拯溺迷津。
救焚尘劫(其四)(四章)

南北学徒。
抠衣朝夕。
无醉不醒。
无昏不释。
示其生焉。
来彰慧绩。
示有灭焉。
归圆真寂(其五)(五章)

湛然不动。
塔韫宝光。
玉□弥赫。
金相弥庄。
时乎未来。
我则晦藏。
时乎至矣。
我则昭彰(其六)(六章)

爰于明朝。
现兹法质。
如拨障云。
重舒朗日。
瑞应皇□福隆帝室。
圣览祯祥。
恩颁洋溢(其七)(七章)

三翼沿溯。
千里请迎。
迎来丹阙。
设在三清。
金银罗列。
琼璧堆盈。
俄生紫气。
潜覆皇城(其八)(八章)

陈供席。
夜奏笙歌。
施亿宝贝。
舍万绮罗。
神倾薝卜。
天降曼陁。
前佛后佛。
显应斯多(其九)(九章)

明明圣君。
仁仁慈主。
圣比和风。
慈同甘雨。
祚与天长。
教将地固。
勒之贞珉。
永芳千古(其十)(十章)
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715年 唐 · 张说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
撰夫总四大者。成乎身矣。立万始者。主乎心矣。身是虚哉。即身见空。始同妙用。心非实也。观心若幻。乃等真如。名数入焉妙本乖。言说出焉真宗隐。故如来有意传要道。力持至德。万劫而遥付法印。一念而顿受佛身。谁其宏之。实大通禅师其人也。禅师尊称大通讳神秀本姓李陈留尉氏人也。心洞九漏。悬解先觉。身长八尺。秀眉大耳。应王伯之象。合圣贤之度。少为诸生。游问江表。老庄元旨。书易大义。三乘经论。四分律仪。说通训诂。音参吴晋。烂乎如袭孔翠。玲然如振金玉。既而独鉴潜发。多闻旁施。逮知天命之年。自拔人閒之世。企闻蕲州忍禅师。禅门之法允也。自菩提达磨天竺东来。以法传惠可。惠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宏。继明重迹。相承五光。乃不远遐阻。翻飞谒诣。虚受与沃心悬会。高悟与真乘同彻。尽捐妄识。湛见本心。住寂灭境。行无是处。有师而成。即燃灯佛所。无依而说。是空王法门。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大师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于是涕辞而去。退藏于密。仪凤中。始隶玉泉。名在僧录。寺东七里。地坦山雄。目之曰。此正楞伽孤峰。度门兰若。荫藉草。吾将老焉。云从龙。风从虎。大道出。贤人睹。岐阳之地。就者成都华阴之山。学来如市。未云多也。后进得以拂三有。超四禅。升堂七十。味道三千。不是过也。尔其开法大略。则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前后。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持奉楞伽。近为心要。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久视年中。禅师春秋高矣。诏请而来。趺坐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仰佛日之再中。庆优昙之一现。混处都邑。婉其秘旨。每帝王分座。后临席。鹓鹭四匝。龙象三绕。时炽炭待矿。故对默而心降。时诊饥投味。故告约而义领。一雨溥沾于众缘。万籁各吹于本分。非夫安住无畏。应变无方者。孰能焉尔乎。圣敬日崇。朝恩代积。当阳和会之所。置寺曰度门。尉氏先人之宅。置寺曰报恩。轼闾名乡。表德非拟。局厌諠辇。长怀虚壑。累乞还山。既听中驻久矣。衰惫无他患苦。魄散神全。形遗力谢。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夜中。顾命趺坐。泊如化灭。禅师武德八年乙酉受具于天宫。至是年丙午复终于此寺。盖僧腊八十矣。生于隋末。百有馀岁。未尝自言。故人莫审其数也。三界火心。四部冰背。榱崩梁坏。雷动雨泣。凡诸宝身。生是金口。故其丧也。如执亲焉。诏使吊哀。侯王归赗。三月二日。册谥大通。展饰终之义。礼也。时厥五日。假安阙塞。缓及葬之期。怀也。宸驾临诀至午桥。王公悲送至伊水。羽仪陈设至山龛。仲秋既望。还诏乃下。帝诺先许。冥遂宿心。太常卿鼓吹导引。城门郎护监丧葬。是日。天子出龙门泫金衬。登高停跸。目尽回舆。自伊及江。扶道哀候。幡花百辇。香云千里。维十月哉生魄明。即旧居后冈安神起塔。国钱严饰。赐逾百万。巨钟是先帝所铸。偫经是后皇所锡。金榜御题。华幡内造。塔寺尊重。远称标绝。初禅师形解东洛。相见南荆。白雾积晦于禅山。素莲寄生于坐树。则双林变色。泗水逆流。至人违代。同符异感。百日卒哭也。在龙华寺设大会。八千人度二七人。二祥练缟也。咸就西明道场。数如前会。万回菩萨乞施后宫。宝衣盈箱。珍价敌国。亲举宠费。侑供巡香。其广福博因。存没如此。日月逾迈。荣落相推。于戏。法子永恋宗极。痛慈舟之遽失。恨涌塔之迟开。石城之叹也不孤。庐山之碑焉可作。窃比夫子贡之论夫子也。生于天地。不知天地之高厚。饮于江海。不知江海之广深。强名无迹。以慰其心。铭曰。
额珠内隐,匪指莫效。
心镜外尘,匪磨莫照。
海藏安静,风识牵乐。
不入度门,孰探元要。
倬哉禅伯,独立天下。
功收密诣,解却名假。
诣无所得,解亦都舍。
月影空如,现于悟者。
无量善众,为父为师。
露清热恼,光射昏疑。
冀将住世,万寿无期。
柰何过隙,一朝去之。
嗟我门人,忧心断续。
进忆瞻仰,退思付嘱。
尽不离定,空非灭觉。
念兹在兹,敢告无学。
大智禅师碑铭 唐 · 严挺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
夫圣人以仁德育物者。则醴泉潜应而涌。嘉禾不播而植。神功以不宰宁运者。则元宗会境而立。正法由因而备。然则有灵允荅。爰九畴而式叙。无为克成。超万象而宏济。暨今上文明。大开净业。溥福利真慈之泽。辟权智众善之门。精求觉藏。汲引僧宝。往必与亲。念则随应。张皇通达之路。腾演元亨之衢者。其惟我大智禅师乎。禅师讳义福上党铜鞮人也。俗姓姜氏。系本于齐。官因于潞。载鸿休于邦牒。践贞轨于家范。曾祖雁门。大父烈考。并栖尚衡门。禅师始能言已见聪哲。稍有识便离贪取。先慈矜异。遗训出家。年甫十五。游于卫。观艺于邺。虽在白衣。已奉持沙门清净律行。始为邺卫之松矣。乃远迹寻诣。探极冥搜。至汝南中流山灵泉寺。读法华维摩等经。勤力不倦。时月遍诵。略无所遗。后于夜分。端唱经偈。忽闻庭际若风雨声。视之。乃空中落舍利数百粒。又于都福先寺师事朏法师。广习大乘经论。区析理义。多所通括。以为未臻元极。深求典奥。时嵩岳大师法如。演不思议要用。特生信重。夕惕不遑。既至而如公迁谢。怅然悲愤。追践经行者久之。载初岁。遂落发。具戒律。行贞苦。自尔分卫。一食而已。闻荆州玉泉道场大通禅师以禅惠兼化。加刻意誓行。苦身励节。将投胜缘。则席不暇暖。愿依慈救。故游不滞方。既谒大师。率呈操业。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大师乃应根会识。垢散恼除。既而摄念虑。栖榛林。练五门。入七净。毁誉不关于视听。荣辱岂系于人我。或处雪霜。衣食罄匮。未尝见于颜色。有厌苦之容。积年钻求。确然大悟。造微而内外无寄。适用而威仪不舍。大师乃授以空藏。印以总持。周旋十年。不失一念。虽大法未备。其超步之迹。固以远矣。后大师应召至东都天宫寺现疾。因广明有身之患。惟禅师亲在左右。密有传付。人莫能知。后圣僧万回见禅师。谓众人曰。宏通正法。必此人也。神龙岁。自嵩山岳寺为偫公所请。邀至京师。游于终南化感寺。栖置法堂。滨际林水。外示离俗。内得安神。宴居寥廓廿年所。时有息心贞信之士。抗迹隐沦之辈。虽负才藉贵。鸿名硕德。皆割弃爱欲。洗心清净。斋庄肃敬。供施无方。或请发菩提。或参扣禅契。有好慕而求进修者。有厌苦而求利益者。莫不恳誓专一。披露尘恼。禅师由是开演先师之业。懋宣至圣之教。语则无像。应不以情。规济方圆。各以其器。陶津缘性。必诣其实。广燎明哲之灯。洞鉴昏沈之路。心无所伏。故物无不伏。功不自已。乃功无不成。迷识者以悟日新。爱形者由化能革。不远千里。曾未旬时。腾凑道场。延袤山谷。所谓旃檀移植。异类同薰。摩尼曜。众珍自积。其若是乎。如来以四谛法济三乘众生。以八正道示一切迷惑。其或继之者善。成之者性。非夫行可与真静齐致。道可与法身同体者。固难议于斯。开元十年长安道请禅师京城慈恩寺十三年。皇帝东巡河洛。特令赴都。居福先寺。十五年。放还京师。廿一年。恩旨入都。至南龙兴寺。曰。此人境之静也。遂留憩焉。沙门四辈。靡然向风者。日有千数。其因环里市绝荤茹而归向者。不可胜计。廿三年秋八月。始现衰疾。闭关晦养。不接人事。诫诸门徒曰。吾闻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已非由人。当自勤力。以济神用。众以为付属之萌也。明年夏五月。加疾减膳。廿四日申酉之閒。有白虹十馀道。通亘辉映。久而不灭。廿五日际晚。摄念开颜。谓近侍数人云。本师释迦。示现受生。七十有九。乃般涅槃。吾今得佛之同年。更何所住。又云。卧去坐去。亦何差别。便右胁枕手。垒足而卧。此则知身非实。处疾不乱。奄忽弃世。无觉知者。皇帝降中使特加慰赗。寻策谥号曰大智禅师。即大智本行。皆悉成就。以禅师能备此本行也。禅师法轮。始自天竺达摩。大教东派。三百馀年。独称东山学门也。自可璨信忍至大通。递相印属。大通之传付者。河东普寂禅师二人。即东山继德。七代于兹矣。禅师性笃仁厚。天姿通。取舍自在。深净无边。苦已任真。旷心济物。居道训俗。不忘于忠孝。虚往实归。尤见其渊默。有无不足定其体。名数安能极其称。元波难挹。高栋云摧。既离形器之表。当会神通之域。粤七月六日。迁神于龙门奉先寺之北冈。威仪法事。尽令官给。搢绅缟素者数百人。士庶丧服者有万计。自鼎门至于塔所。云绝雷恸。信宿不绝。棺将临圹。有五色祥云。白鹤数十。云光鹤影。皆临棺上。郁霭徘徊。掩而散。近古归墓灵相。未有如斯之盛也。禅师之季曰道深。力方坟而心静。弟子庄济等。营丰碑而志勤。伊余识昧。昔尝面禀。非以文词取拙。将为剋慕在怀。览江夏立铭。涕增横坠。睹太原成论。悲甚慨然。攀缘苦集。愿望都断。有太仆卿濮阳杜昱者。与余法利同事。共集禅师众所知见实录。其馀传闻。不必尽记。且离生灭是究竟无馀。镂盘盂乃古今难沫。顾才不称物。短绠汲深。犹昔人稽首东向。献心庐岳者。以为恳慕之极。况镌刻永世。不犹愈乎。其铭曰。
契真慈者。道为物先。
灵力幽授。降劫生贤。
爰兹大士。寂照宏宣。
惠超三业。心空四禅。
德溥甘露。言感清泉。
翱轩宗极。念护无边。
犹彼檀施兮福未尝有。如彼戒瓶兮物无不受。
石无磷兮白不涅。耐霜兮竹亭雪。
今将离世兮无有量。永离盖缠兮辞生灭。
门人法侣兮无归仰。刻石雕金兮状高节。
庐山兮摧慕。瞻朗谷兮悲绝。
湖州佛川寺故大师塔铭 唐 · 僧清昼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夫万有朝彻。独立而不改。其妙空乎。洎鸿濛以还。民溺情海。安不幻之迹。丧全真之旨。若识浪不作。幻何有哉。我释迦本师。独开宗极。遽而告灭。降蕴魔也。在而言逝。为狂子也。以八万四千正法。首付饮光。饮光以下二十四圣。降及菩提达摩。继传心教。有七祖焉。第六祖曹溪能公。能公传方岩秉策公。乃永嘉荷泽会之同学也。方岩即佛川大师也。大师讳惠明俗姓陈氏。汉太邱长寔之后。世居颍川显祖某。永嘉南迁。为司徒掾。陈氏受禅。四代祖仲文有佐命之勋。封丹阳公。祖某。双溪谷熟县宰。考某。兰陵人也。大师虽世有荣阀。而未尝自称。盖处尘世之馀累矣。先夫人初感之日。如持佛戒。足恶履于荤圃。口不尝于鲜器。神梦髣髴。长闻法音。既而诞焉。年渐及丱。方祈舍俗。大人从之。至受具时。即开元七年也。耳未诱于声戒。眼不瑕于色尘。清行剋终。如鉴寒玉。尝谓人曰。昔者繁刑首作。伯成子高遁焉。吾虽不舍律仪。而恶乎净论纷若。心即心之。法至矣哉。西诣方岩。顿开心地。于戏。冥冥其机。赫赫其师。寂乎大空之渊而不疑。放乎万缘之律而不变。天宝年。将有愿于清凉山。淮汴阻兵。师乃旋策。偶与禅侣。西之宛陵。□文于上石为神明。柰何使我苍生。每被血食。岂知此事。殃尔业耶。神曰。非弟子本意。人自为之。礼忏再三。大师乃授以菩萨戒。神欣然曰。若和尚移寺。弟子愿舍此处。永奉禅居。言毕不见。其后果移寺焉。于祠侧获铜盘之底。篆文是吾师法号。更有异器。略而不书。建中元年春。忽顾左右。愀然而叹曰。夫人生百年。盖一念耳。昧者安知揭日月以趋新哉。吾将往净方。尔曹勉之。于时报年八十四。僧腊五十一。以其年正月十一日有疾。其日庭木悴。山雨画冥。猛虎绕垣。悲啸而去。十二日奄然长往。二月十二日建塔于佛湘川西山。有慈乌满林。举众惊异。受法门人。自湘淮楚。不远而至。有若孤秉律网。默持心印。惠解比邱即其人也。德与物敷。言随性寝。声采不饰。世谓浑金。惠敏比邱即其人也。外学以文。内修心行。迹不疑圣。机能造微。如知比邱即其人也。菩萨戒弟子刺史卢公幼平颜公真卿独孤公问俗杜公位裴公清。惟彼数公。深于禅者也。太傅之通于宗要。殷深源之造于精微。常恐大师之言。将坠于地。顾谓小子志之。予曰。必使睹至人之奥。知地位之极。则未敢闻命。盛美之迹。人所见闻。何尝敢忘。请退而记之。刻诸灵石。词曰。
青山我庐,白云我曹。
吾师处焉,人遐迹高。
迹高伊何,降心鍊魔。
传教方岩,倾珠竭河。
持而不检,放而不过。
匪云异月,如水与波。
见独超超,證法无两。
生死谁羁,我不可鞅。
若摇空轮,如蹴风响。
何为告灭,亦由狂子。
忽示双桐,空棺只履。
佛去川在,人亡寺留。
使吾旧境,寂寞长秋。
泣露草繁,悲风树满。
此物无心,尽如凄断。
门人千万,昔为法来。
悟者不蹙,常情自哀。
祥花雨坠,灵峰昼开。
真子相顾,全身在哉。
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一
宗长老岩大师之师。曰大寂禅师。传佛语心法。始自达摩。至于惠能之化。行于南服。流于天下。大抵以五蕴九识十八界皆空。犹镜之明也。虽万象毕呈。而光性无累。心之虚也。虽三际不住。而觉观湛然。得于此者。即凡成圣。不然。一尘瞥起。六入胶固。循环回复于生死之中。风涛火轮。迷忘不息。授受吻合。大师得之。一言宗通。深入无碍。师讳怀晖姓谢氏东晋流寓。今为泉州人。孩提秀发。博究书术。一旦慨然曰。我之祖先。今安在耶。四肢百体。视听动用。孰使之然耶。漼然雨泣。改服缁褐。志在楞伽。行在曹溪。得圆明清净之本。去妄想因缘之习。百八句义。照其身心。心离文字。化无方所。于是抵清凉。下幽都。登徂徕。入太行。所至之邦。蒙被法味。止于太行岩寺。门人因以百岩号焉。元和三年。有诏徵至京师。宴坐于章敬寺。每岁召入麟德殿讲论。后以疾固辞。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恬然示灭。其年六十。其夏三十五。弟子智朗志操等。以明年正月。起塔于灞陵原。凡一镫所传。一雨所润。入法界者。不可胜书。著法师资传一编。自鸡足山大伽叶而下。至六祖秀。论次详实。或问心要者。荅曰。心本清净而无境者也。非遗境以会心。非去垢以取净。神妙独立。不与物俱。悟斯者。不为习气生死幻蕴之所累也。故荐绅先生知道入理者多游焉。尝试言之。以中庸之自诚而明。以尽万物之性。以大易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则方袍褒衣。其极致一也。向使师与孔圣同时。其颜生闵损之列欤。释尊在代。其大慧纲明之伦欤。至若从师受具之次第。宰臣大官之尊信。诞生入灭之感异。今皆不书。德舆三十年前。尝闻道于大寂。聿来京下。时款师言。顷因哀伤。似获悟入。则知烦恼。不远菩提。虽聚散于此生。期会归于彼岸。铭曰。
西方之教,南宗之妙。
与日并照,百岩得之。
为代导师,颎若琉璃。
结火燔性,爱流溺正。
痴冥奔命,即心是佛。
即色是空,师之通兮。
无来无去,无缚无解。
师之化兮,楬兹灵塔。
丹素周匝,示尘劫兮。
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禅师塔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一
钟陵之西曰海昏海昏南鄙有石门山。禅宗大师马氏塔庙之所在也。门弟子以德舆游大师之藩。俾文言而楬之曰。三如来身以大慈为之本。六波罗密以般若为之键。非上德宿殖者。恶乎至哉。大师法讳道一。代居德阳。生有异表。幼无儿戏。嶷如山立。湛如川渟。舌广长以覆准。足文理而成字。全德法器。自天授之。尝以为九流六学。不足经虑。局然理世之具。岂资出世之方。惟度门正觉。为上智宅心之域耳。初落发于资中。进具于巴西。后闻衡岳让禅师者。传教于曹溪六祖。真心超诣。是谓顿门。跋履造诣。一言悬解。始类颜子。如愚以知十。俄比净名。默然于不二。又以法惟无住。化亦随方。尝禅诵于抚之西里山。又南至于处之龚公山。攫搏者驯。悍戾者仁。瞻其仪相。自用丕变。刺史河南尹裴公。久于禀奉。多所信向。由此定惠。发其明诚。大历中尚书路冀公之为连帅也。舟车旁午。请居理所。贞元二年成纪李公以侍极司宪。临长是邦。勒护法之诚。承最后之说。大抵去三以就一。舍权以趋实。示不迁不染之性。无差别次第之门。常曰。佛不远人。即心而證。法无所著。触境皆如。岂在多歧。以泥学者。故夸父吃诟。求之愈疏。而金刚醍醐。正在方寸。于是解其结。发其覆。如利刃之破罥索。甘露之洒稠林。随其义味。快得善利者。可胜道哉。化缘既周。趺坐报尽。时贞元二年四月庚辰。春秋八十。腊六十。前此以石门清旷之境。为宴默终焉之地。忽谓入室弟子曰。吾至二月当还。尔其识之。及是委化。如合符节。当夹钟发生之候。叶拘尸薪火之期。缁素幼艾。失声望路。渡涸流而法雨滂洒。及山门而天香纷霭。天人交际。昧者不知。沙门惠海智藏镐英志贤智通道悟怀晖惟宽智广崇泰惠云等。体服其劳。心通其教。以为吾师真心湛然。与虚空俱。惟是体魄。化为舍利。则西方之故事传焉。不可已也。乃率吁其徒。从茶毗之法。珠圆玉洁。煜耀盈升。建兹严事。众所瞻仰。至七年而功用成。竭诚信。故缓也。德舆往因稽首。粗获击蒙。虽飞鸟在空。莫知近远。而法云覆物。已被清凉。今兹铭表之事。敢拒众多之请。铭曰。
达摩心法,南为曹溪
顿门巍巍,振拔沈泥。
禅师宏之,俾民不迷。
九江西部,为一都会。
亦既戾止,元津横霈。
慈哀摄护,为大法砺。
五滓六触,翳然相蒙。
直心道场,决之则通。
随器受益,各见其功。
真性无方,妙道不竭。
顾兹梦幻,亦有生灭。
微言密用,焕如昭晰。
过去诸佛,有修多罗。
心能悟之,在一刹那。
何以寘哀,兹窣堵波。
亥白兄自与余书并寄贝叶八片作五律二首奉酬 其一 辛亥 清 · 张问陶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船山诗草卷七
来书云:「广州光孝寺殿东有贝多罗树一株,高寻丈。树本奇古,其叶深碧,寺僧于秋七月取之浸水中数日,刷去其膜,筋理细密如蝉翼。用表作册子,或写经,或画阿罗汉像,名之曰菩提纱。寺为虞翻故宅,僧云此树是玄奘法师所植,或云达摩手植。考此树惟曹溪尚有一株,当是六祖遗迹耳。此八页已用纸拓过者,岭南珠宝犀象无足奇,祗此一物颇佳,寄充清玩,弟颇谓不恶否?」
入手鱼函小,开缄贝叶香。
有生踪迹幻,无味别离长。
宝玉空南海,天花笑上方。
感君持赠远,绣佛挂虚堂。
唐云居寺寺主律大德神道碑铭 唐 · 何筹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七
昔者金人教演西方。化流东土。神功莫测。妙用难穷。日月不能拟其明。圣贤无以究其奥。历河沙之世界。论亿劫之修行。既立三乘。又开不二。执之则纤毫有别。契之则丝发无差。共證菩提。俱登解脱。巍巍荡荡。无得而称。末代宗徒。随性而入。大德讳真性。俗姓□氏涿郡范阳人也。爰祖及父。晦迹夷名。嘉遁林泉。勤业皋垄。大德逸步孤立。介然而贞。性自天钟。议非师得。观色身之假立。潜趣真宗。知至道之可求。精修梵行。既端清而秉志。乃受具以依年。薰然律风。辉振前古。万行由兹浸起。六事于是齐修。坚刚迥持。清净靡杂。狂风虽振。宁摇赤箭之茎。欲浪徒翻。不著青莲之色。割烦恼之系。利蕴刜钟。断贪爱之缘。铓含切玉。而乃听读忘倦。慈忍兼习。操持勇猛。佩服精进。非唯二百五十净戒。洞达元关。抑以八万四千法门。游泳真际。则知鸿鹄飞翔。必造云霄之上。龙象趺跃。宁留沼沚之间。繇是四远向从。一方瞻敬。高行苦节。时为美谈。顷者合寺耆年。至于初学。同诚壹志。请□寺纲。大德固执撝谦。抑而不许。乃曰。云山异境。禅律杂居。若非通明。何以悦众。大德曰。顾无揵连统众之术。且乏末田乞地之功。凡练纪纲。必资德业。非安于巳。不利于人。寺众愈坚其辞。志不可夺。乃唱言曰。佛刹戒严。固难条贯。考详视履。非上德而谁。师之不从。吾将安附。三请而后许之。四众欣然。合寺相贺。大德至性平等。慧用圆明。规绳既陈。高卑自序。奉精勤以敬。策堕慢以严。共乐推诚。咸称悦服。遂使施财者松门继踵。赍供者溪路相望。佛宇益崇。常住滋赡。是知道行高而归依云赴。福德具而感应响从。又以巾锡之馀。床榻之外。曾于本院。别起道场。请高行数人。转藏经七遍。大德宿植精进。专至饶益。襦寒饭喂。每损节其衣盂。拯溺持颠。宁顾蹈其水火。殊踪异行。难可思量。寒暑屡移。始终一贯。元和中廉察使相国彭城刘公慕其高节。亟请临坛。手字謺飞。使车交织。大德以情田不产。鉴用忘机。久处山林。已遂平生之志。𨚗能师證。更登名利之场。徒观马胜之威仪。谁识罗侯之密行。恳写牢让。持坚不回。暨大和有九祀。方伯司徒史公之领戎也。常目重山。聆风仰德。乃曰。昔三藏传经于天竺六祖宏化曹溪。方知鹿名区。时有异人间出。佛法渐远。吾宗继明。益倾南望之诚。兼陈北巷之敬。奇香异药。上服名衣。使命往来。难可称计。以其年季秋下旬有三日。示疾归寂于本寺东院。俗年八十四。法岁六十五。猿鸟悲鸣。松筠改色。凄凉士庶。喟悼元戎。于戏。火宅方然。羊车脱辐。师之已矣。人何归依。大德学行该通。威德端肃。所依上足。皆是名人。难具升堂。聊书入室。曰仲说恒智鉴直惠真志千文展宝定等七人焉。惟增也早岁辞乡。游京就学。曾于荐福寺讲大花严经。声振洪都。艺交清级。众称开士。时谓入流。细行密用。难具详纪。直与千业擅小乘。学游多地。尽得南山之要。皆扬东塔之能。彼四人者。精通秘奥。博远多闻。虎步莲宫。鸾翔梵苑。感师之教。报师之恩。焚官于碧岫之阳。起塔于清流之左。虽朝昏展敬。未尽所诚。更议刊乎贞珉。纪其盛德。良工方购。朴而未形。俄属先朝大兴沙汰。寺皆毁废。僧遁林岩。洎佛日重明。屡更星岁。七人之内。唯宝定存焉。其诚则□其力不置。有说公门人前寺主僧宏信。即释门之孙也。戒律清肃。义心坚勇。悲本师之早殁。宿志未陈。与定公之相扶。再议崇立。访余以至。感而直书。冀巡礼往来。披文知行。铭曰。
圆觉真乘,多不能造。
吾师正性,尽入其奥。
操持净行,契叶流教。
意马忘奔,心猿不踔。
戒月圆满,律风清凉。
白璧无点,明珠有光。
利根精进,密行包藏。
披暗灯炬,济难舟航。
宰寺开经,施财供食。
但益勤励,曾无退息。
时遵其义,众悦其德。
不可思议,多所饶益。
法性无灭,色身有移。
悲缠上足,追慕先师。
既崇灵塔,又立丰碑。
遗风馀烈,千古长垂。
唐东都奉国寺德大师照公塔铭840年 唐 · 白居易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大师号神照姓张氏蜀州青城人也。始出家于智凝法师。受具戒于惠萼律师。学心法于惟忠禅师一名南印。即六祖之法曾孙也大师达摩宗神会而父事印。其教之大旨。以如然不动为体。以妙然不空为用。示真寂而不说断灭。破计著而不坏假名。师既得之。揭以行化。出蜀入。与俗人有缘。用(一作月)开六坛。仅三十载。随根说法。言下多悟。由是裂疑网。拔惑箭。渐离我人相者。日日有焉。起正信。见本觉。顿发菩提心者。时时有焉。其馀退恶进善。随分而增上者。不可胜纪。夫如是。可不谓烦恼病中。师为医王乎。生死海中。师为船师乎。呜呼。病未尽而医去。海方涉而船失。粤以开成三年冬十二月。示灭于奉国寺禅院。以是月迁葬于龙门山。报年六十三。僧夏四十四。明年。传教主院上首弟子沙门清閒。纠门徒。合财施。与服勤弟子志行等。营度丧事。卜兆于宝应寺荷泽祖师塔东若干步。窆而塔焉。示不忘其本也。其诸升堂入室。得心要口诀者。有宗实在襄。复俨在洛。道益在镇。知远在徐。曰建在晋。道光在润。道威在潞。云真在慈。(一作磁)云表在汴。归忍在越。会幽齐经在蔡。智全景元绍明在秦。各于一方。分作佛事。咸鼓钟鸣吼。龙象蹴蹋。斯皆吾师之教力也。不其盛欤。众以余忝闻法门人。结菩提之缘甚熟。请于塔石。序而铭曰。
伊之西北,洛之南东。
法祖法孙,归全于中。
旧塔会公,新塔照公。
亦如世礼,祔于本宗。
唐故虢州刺史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835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唐有通四科达三教者。曰惟崔公。公讳元亮字晦叔。其先出于炎帝。至裔孙穆伯。受封于崔。因而命氏。汉初始分为清河博陵二祖。故其后称博陵人。曾祖悦。洛州司户参军赠太子少保。祖光迪。赠赞善大夫。考抗。扬州司马通事舍人。赠太子少师。妣太原王氏。赠晋阳郡太夫人。公即少师季子。解褐补秘书省校书郎从事宣越二府。奏授协律郎大理评事。朝廷知其才。徵授监察。转殿中。历侍御史膳部驾部员外郎洛阳密州刺史。公既至密。密民之冻馁者赈恤之。疾疫者救疗之。胔骼未殡者命葬藏之。男女过时者趋嫁娶之。三月而政立。二年而化行。密人悦之。发于谣咏。换歙州刺史。其政如密。先是歙民畜马牛而生驹犊者。官书其数。吏缘为奸。公既下车。尽焚其籍。孳息贸易。一无所问。先是歙民居山险而输税米者。担负跋涉。勤苦不支。公许其计斛纳缗。贱入贵出。官且获利。人皆忘劳。农人便之。归如流水。朝廷闻其政。徵拜刑部郎中。谢病不就。俄改湖州刺史。政如密歙。加之以聚羡财而代逋租。则人不困。谨茶法以防黠吏。则人不苦。修堤塘以防旱岁。则人不饥。罢氓赖之。如依父母。入为秘书少监。改曹州刺史御史中丞。谢病不就。拜太常少卿。迁谏议大夫。屡上封章。言行职举。上召对。加金紫以奖之。假貂蝉以宠之。未几。朝有大狱。人心惴骇。势连中外。众以为冤。百辟在廷。无敢言者。公独进及霤。危言触鳞。天威赫然。连叱不去。遂置笏伏陛。极言是非。血泪盈襟。词竟不屈。上意稍悟。容而听之。卒使罪疑惟轻。实公之力。既而真拜。因旌忠臣。繇是正气直声。震耀朝右。搢绅者贺。皆曰国有人焉。国有人焉。公以为名不可多取。退不必待年。决就长告。径遵归路。朝廷不得已在途拜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公济源有田。洛下有宅。劝诲子弟。招邀宾朋。以山水琴酒自娱。有终焉之志。无何。又除虢州刺史。盖执政者惜其去。将欲驯致而复用之。太和七年七月十一日。遇疾薨于虢州廨舍。天子废朝一日。赠礼部尚书。周行士林。闻者相吊。宗族交友。靡不出涕。遗直遗爱。公兼有焉。呜呼。公之将终也。遗诫诸子。其书大略云。吾年六十六。不为无寿。官至三品。不为不达。死生定分。何足过哀。自天宝以还。山东士人皆改葬两京。利于便近。唯吾一族。至今不迁。我殁。宜归全于滏阳先茔。正首邱之义也。送终之事。务从俭薄。保家之道。无忘孝悌。吾玉磬琴。留别乐天。请为墓志云尔。夫人范阳卢氏。先公而殁。有子九人。长曰煴。通事舍人。次曰刍言罕言。举进士。次曰缓。中牟。其下皆幼稚。煴等哀毁孝敬。号护轜翣。以九年四月二十八日。用大葬之礼。归窆于磁州昭义县磁邑乡北原。迁卢夫人而合祔焉。遵理命也。公之丁少师忧也。退居高邮。其地卑湿。泣血卧苫者三载。因病痹其两股焉。逮于终身。竟不能趋拜。从祖弟仁亮窜谪巴南。殁而无后。公先命长男煴护丧归葬。后命幼子听继绝承祧。自宗族及朋执间。有死无所归孤无所依者。公或葬之祭之。或衣之食之。或婚之嫁之。侯齐二家之类是也。故闺门称其孝。偫从仰其仁。交游服其义。可不谓德行乎。公幼嗜学。长善属文。以辞赋举进士登甲科。以书判调天官入上等。前后著文集凡若干卷。尤工五言七言诗。警策之篇。多在人口。其馀著述。作者许之。可不谓文学乎。公之典密歙湖也。理化如彼。可不谓政事乎。居大谏骑省也。忠谠如此。可不谓言语乎。公夙慕黄老之术。斋心受箓。服气鍊形。暑不流汗。不挟纩。肤体颜色。冰清玉温。未识者望之如神仙中人也。在湖三岁。岁修三元道斋。辄有彩云灵鹤。回翔坛上。久之而去。前后置斋七八。而鹤来仪者凡三百六十。其内修外感也如此。可不谓通于大道乎。公之晚年。又师六祖。以无相为心地。以不二为法门。每遇僧徒。辄论真谛。虽耆年宿德。皆心伏之。及易箦之夕。大怖将至。如入三昧。恬然自安。仍于遗疏之末。手笔题云。暂荣暂悴敲石火。即空即色眼生花。许时为客今归去。大历元年是我家。其解空得证也又如此。可不谓达于佛性乎。总而言之。故曰通四科达三教者也。居易不佞。辱与公游者三十馀年。年老分深。定为执友。况奉遗札。托为斯文。且惭鄙陋。不敢辞让。铭曰。
滏水之阳。鼓山之下。
吉日吉土。载封载树。
呜呼。博陵崔君之墓。
赠别约师(并引)819年 中唐 · 刘禹锡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并引:荆州人文约,市井生而云鹤性,故去荤为浮图,生悟而證入。南抵六祖初生之墟,得遗教,甚悉。今年访余于连州,且曰:「贫道昔浮湘川,会柳仪曹零陵,宅于佛寺,幸联栋而居者有年,由是时人大士得落耳界。」夫闻为见因,今日之来,曩时之因耳,时仪曹柳州,与八句赠别。
师逢吴兴(一作寺),相伴住禅扃
春雨同栽树,秋灯(一作风)对讲经。
庐山曾结社,桂水远扬舲。
话旧还惆怅,天南望柳星
西京兴善寺传法堂碑铭819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忠县
王城离域有佛寺号兴善寺之坎地。有僧舍名传法堂。先是大彻禅师晏居于是寺说法。于是堂因名焉。有问师之名迹。曰号惟。姓祝氏衢州西安人。祖曰安。父曰皎。生十三岁出家。二十四具戒。僧腊三十九报年六十三终兴善寺。葬灞陵西原。诏谥曰大彻禅师元和正真之塔云。有问师之传授。曰释迦如来欲涅槃时。以正法密印付摩诃迦叶。传至马鸣。又十二叶传至师子比邱及。二十四叶传至佛驮先那。先那传圆觉达摩达摩传大宏可。可传镜智璨大医信传圆(一作大)满忍。忍传大鉴能。是为六祖。能传南岳让洪州道一。一谥曰大寂。寂即师之师。贯而次之。其传授可知矣。有问师之道属。曰由四祖以降。虽嗣正法有冢嫡。而支派者犹大宗小宗焉。以世族譬之。即师与西堂藏甘泉贤勒潭海百岩晖俱父事大寂。若兄弟然。章敬澄若从父兄弟。径山钦若从祖兄弟。鹤林素华严寂若伯叔然。当山忠东京会若伯叔祖。嵩山牛头融若曾祖伯叔。推而序之。其道属可知矣。有问师之化缘。曰师为童男时。见杀生者。尽然不忍食。退而发出家心。遂求落发于僧昙。受尸(一作户)罗于僧崇。(一作僧藏崇)学毗尼于僧如。證大乘法于天台止观。成最上乘道于大寂道一贞元六年始行于闽越间。岁馀而回心改服者百数。七年驯猛虎于会稽。作滕家道场。八日(一作年)与山神受八戒于鄱阳。作回向道场。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召见于安国寺五年问法于麟德殿。其年复灵泉不空三藏池。十二年二月晦。大说法于是堂。说讫就化。其化缘云尔。有问师之心要。曰师行禅演法垂三十年。度白黑众殆百千万亿。应病授药。安可以一说尽其心要乎。然居易赞善大夫时。尝四诣师四问道。第一问云。既曰禅师。何故说法。师曰。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有三。其实一也。如江湖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第二问云。既无分别。何以修心。师曰。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起念。第三问云。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师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第四问云。无修无念。亦何异于凡夫耶。师曰。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贞修。贞(一作真)修者。不得动。不得忘。动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其心要云尔。师之徒殆千馀。达者三十九人。其入室受道者。有义崇。有圆镜。以先师常辱与予言。知子尝醍醐嗅薝卜者有日矣。师既殁后。子出守南宾郡。远托撰述。迨今而成。呜呼。斯文岂直起师教慰门弟子心哉。抑且志吾受然灯记记灵山于将来世。故其文不避繁。铭曰。
佛以一印付迦叶。
至师五十有九叶。
故名师堂为传法。
佛衣铭819年 中唐 · 刘禹锡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吾既为僧琳撰曹溪第二碑。且思所以辩六祖置衣不传之旨。作佛衣铭曰。
佛言不行,佛衣乃争。
忽近贵远,古今常情。
尼父之生,土无一里。
梦奠之后,履存千祀。
惟昔有梁,如象之狂。
达摩救世,来为医王。
以言不痊,因物乃迁。
如执符节,行乎复关。
民不知官,望车而畏。
俗不知佛,得衣为贵。
坏色之衣,道不在兹。
由之信道,所以为宝。
六祖未彰,其出也微。
既还狼㬻,憬俗蚩蚩。
不有信器,众生曷归。
是开便门,非止传衣。
初必有终,传岂无已。
物必归尽,衣胡久恃。
先终知终,用乃不穷。
我道无朽,衣于何有。
其用已陈,孰非刍狗。
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819年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元和十一年某月日。诏书追褒曹溪六祖能公。谥曰大鉴。实广州马总以疏闻。繇是可其奏。尚道以尊名。同归善善。不隔异教。一字之褒。华夷孔怀。得其所故也。马公敬其事。且谨始以垂后。遂咨于文雄今柳州刺史河东君为前碑。后三年。有僧道琳率其徒由曹溪来。且曰。愿立第二碑。学者志也。惟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摩腾竺法兰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犹夫重昏之见曶爽。复五百岁。而达摩以法来华。人始传其心。犹夫昧旦之睹白日。自达摩六传至大鉴。如贯意珠。有先后而无异同。世之言真宗者。所谓顿门。初达摩与佛衣俱来。得道传付。以为真印。至大鉴置而不传。岂以是为筌蹄耶刍狗耶。将人人之莫已若而不若置之耶。吾不得而知也。桉大鉴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殁。既殁百有六年而谥。始自蕲州东山。从弟五师得授记以归。高宗使中贵人再徵。不奉诏。第以言为贡。上敬行之。铭曰。
至人之生。无有种类。
同人者形。出人者智。
蠢蠢南裔。降生杰异。
父乾母坤。独肖元气。
一言顿悟。不践初地。
五师相承。授以宝器。
宴坐曹溪世号南宗
学徒爰来。如水之东。
饮以妙药。瘥其瘖聋。
诏不能致。许为法雄
去佛日远。偫言积亿
著空执有。各走其域。
我立真筌。揭起南国。
无修而修。无得而得。
能使学者。还其天识。
如黑而迷。仰见斗极。
得之自然。竟不可传。
口传手付。则碍于有。
留衣空堂。得者天授。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815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广西柳州市
扶风公廉问岭南三年。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称号。疏闻于上。诏谥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之塔。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下尚书祠部符到都府。公命部吏洎州司功掾告于其祠。幢盖钟鼓。增山盈谷。万人咸会。若闻鬼神。其时学者千有馀人。莫不欣踊奋厉。如师复生。则又感悼涕慕。如师始亡。因言曰。自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杀。丧其本实。悖乖淫流。莫克返于初。孔子无大位。没以馀言持世。更杨墨黄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梁氏好作有为。师达摩讥之。空术益显。六传至大鉴。大鉴始以能劳苦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为人师。会学去来尝数千人。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中宗闻名。使幸臣再徵。不能致。取其言以为心术。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大鉴去世百有六年。凡治广部而以名闻者以十数。莫能揭其号。乃今始告天子。得大谥。丰佐吾道。其可无辞。公始立朝。以儒重。刺虔州都护安南。由海中大蛮夷连身毒之西。浮舶听命。咸被公德。受旗纛节戟。来莅南海。属国如林。不杀不怒。人畏无噩。允克光于有仁。昭列大鉴。莫如公宜。其徒之老。乃易石于宇下。使来谒辞。其辞曰。
达摩乾乾。
传佛语心。
六承其授。
大鉴是临。
劳勤专默。
终揖于深。
抱其信器。
行海之阴。
其道爰施。
在溪之曹。
厖合猥附。
不夷其高。
传告咸陈。
惟道之褒。
生而性善。
在物而具。
荒流奔轶。
乃万其趣。
匪思愈乱。
匪觉滋误。
由师内鉴。
咸获于素。
不植胡根。
不耘胡苗。
中一外融。
有粹孔昭
帝中宗
聘言于朝。
阴翊王度
俾人逍遥。
百有六祀。
号谥不纪
扶风公
告今天子。
尚书既复。
大行乃诔。
光于南土。
其法再起。
厥徒万亿。
同悼齐喜。
惟师教所被。
扶风公所履。
咸戴天子。
天子休命。
嘉公德美
溢于海夷。
浮图是视。
师以仁传。
公以仁理。
谒辞图坚。
永允不已。
峰禅师碑铭 唐 · 裴休
四言诗 押先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
峰禅师号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释迦如来三十九代法孙也。释迦如来在世八十年。为无量人天声闻菩萨说五戒八戒大小乘戒四谛十二缘起六波罗密四无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世谛第一义谛无量诸解脱三昧惣持门。菩萨涅槃。常住法性。庄严佛土。成就众生。度天人教菩萨一切妙道。可谓广大周密。廓法界于无疆。彻性海于无际。权实顿渐。无遗事矣。最后独以法眼付大迦叶。令祖祖相传。别行于世。非私于迦叶而外人天声闻菩萨也。顾此法众生之本源。诸佛之所證。超一切理。离一切相。不可以言语智识有无隐显推求而得。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之。光明受用而已。自迦叶至达摩。凡二十八世。达摩传可。可传㻮。㻮传信。信传忍。为五祖。又传融为牛头宗。忍传能为六祖。又传秀为北宗。能传会为荷泽宗。荷泽于宗为七祖。又传让。让传马。马于其法为江西宗。荷泽传磁州如。如传荆南张。张传遂州圆。又传东京照。圆传大师大师于荷泽为五世。于达摩为十一世。于迦叶为三十八世。其法宗之系也如此。大师本豪家。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偶谒遂州遂州未与语。退游徒中。见其俨然若思而无念。朗然若照而无觉。欣然慕之。遂削染受教。道成乃谒荆南荆南曰。传教人也。当盛于帝都。复谒东京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复谒上都花严观。观曰。毗卢花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三章。深达义趣。遂传圆觉。在汉上因病僧付花严句义。未尝听受。遂讲花严。自后乃著圆觉花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书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叙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凡九十馀卷。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偫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议者以大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乎。岂声利之所未忘乎。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为法。随愿而起者为行。未必常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轨迹而寻哉。自迦叶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或攀树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大师之为道也。知见为妙门。寂静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诃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师耻之。故皇皇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崇。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于敬接。虽骜很不怠于叩励。其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故亲大师之法者。贪则施。暴则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堕则奋。自荣者慊。自坚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义。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起家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甚众。不可以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廷宇之广狭深浅矣。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大师建中元年生于世。元和二年印心于圆和尚。又受具于拯律师大和二年庆成节。徵入内殿问法要。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然如生。容貌益悦。七日而后迁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初得舍利数十粒。明白润大。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今悉敛而藏于石室。其无缘之慈可知矣。俗岁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遗戒深明形质不可以久驻。而真灵永劫长存。乃知化者无常。存者是我。死后舆施虫犬。焚其骨而散之。勿墓勿塔。勿悲慕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法行。皆有仪则。违者非我弟子。今皇帝再阐真宗。追谥定慧禅师青莲之塔。则塔不可以不建。石不可以不斲。且使其教自为一宗。而学者有所标仰也。门人达者甚众。皆明如来知见。而善说法要。或岩穴而息念。或都会而传教。或断臂酬德。或白衣沦迹。其馀一礼而悟道。终身而守护者。僧尼四众数千百人。得其氏族道行可传于后世者。纪于别传。休与大师为昆仲。于义为交友。于恩为善知识。于教为内外护。故得详而叙之。他人则不详。铭曰。
如来知见,大事因缘。
祖祖相承,灯灯相燃。
分光并照,显说密传。
摧邪破魔,證圣登贤。
渐之者入,顿之者全。
孰绍孰兴,圭峰在焉。
甚大慈悲,不舍周旋。
以引以翼,恐迷恐颠。
直示心宗,傍罗义筌。
广收远取,无弃无捐。
金汤魔城,株杌情田。
销竭芟伐,大道坦然。
功高觉场,会盛法筵。
不染而住,淤泥青莲。
性无去来,运有推迁。
顺世而叹,众生可怜。
风号晓野,钟摧夜川。
舍筏而去,溺者谁前。
岩崖荆榛,阻绝危悬。
轻锡而过,踣者谁肩。
不有极慈,孰能后先。
吾师何处,复建桥船。
法指一灵,徒馀三千。
无负法恩,永以乾乾。
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 中唐 · 贾餗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有天地而万物生焉。形气推迁。行识相缘。一受其形。万化而未始有极。沙界尘劫。驱迷走妄。浩乎若汨诸巨海而无垠也。伥乎若囚诸闇室而无晓也。四蛇六贼攻其内。热燄燋芽寓其质。而昧者举世。犹窃窃然以彊力敏智。可大取所欲。攘螳臂而战蜗角。其不胜也。则忧悲恐惧。日以交驰。曾未知夫牵于名而溺于惑者。以形质之相。虽天地秋毫。细大殊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一也。以寿观夭。虽万龄一瞬。修促异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亦一也。况大不及天地。而远不至万龄者。又恶足以拟议哉。此西方之圣人所以悬觉照于无极也。自大迦叶亲承心印。二十九世传菩提达摩。始来中土。代袭为祖。派别为宗。故第六祖曹溪惠能始与荆州神秀分南北之号。曹溪既没。其嗣法者神会怀让又析为二宗。初师子比邱以遭罹大难。恐异端之学起。故传袈裟以为信。迨曹溪凡十世。而其间增上慢者。徇名迷实。至决性命以图之。故每授受之际。如避仇敌。及曹溪将老。神会曰。衣所以传信也。信苟在法。衣何有焉。他日请秘于师之塔庙。以熄心竞。传衣繇是遂绝。师嗣法于神会大师者也。上距大迦叶三十六代。皆以真空妙有。觉性佛心。默传密付。印可悬解。行之谓般若。到之谓涅槃。得之者变凡圣为反掌。失之者沦生死于浩劫。不以心得。不著佛求。知佛性之在我。亦无我而可證。洞然与空虚为体。无起无灭。包大千而不碍。穷万古而不老。而神通自在。显晦无迹。陶冶万有。未始生心。然后为得也。其教之大略如此。师讳云坦。代宗皇帝赐号曰大悲姓武氏。盖则天太后之族孙也。父宣。官至洛阳。师生而神隽。七岁举童子及第。年二十。历太子通事舍人。逸偫高步。脱落羁束。虽在轩冕之中。泊如也。及随父至洛阳。闻荷泽寺神会大师。即决然蝉蜕万缘。誓究心法。父知其志不可夺。亦壮而许之。凡操彗服勤于师之门庭者八九年。而元关秘钥。罔不洞解。一旦密承嘱付。莫有知者。后十五日而荷泽被迁于弋阳。临行谓门人曰。吾大法弗坠矣。遂东西南北。夫亦何恒。时天宝十二载也。师既佩真诀。游无定所。以为非博通不足以圆證。故阅大藏于庐江浮查寺。非广问不足以具足。故参了义于上都忠禅师。繇是名称高远。天下瞻企。将东吾道。固请出关。天子降赐名之诏以显其德。时大历八年也。既流江表四十馀载。或山而栖。或邑而游。镜悬于空。万象俱纳。蚩蚩横目。所至成市。痴爱贪欲。榛荒心路。以太无畏廓而辟之。元和三年。故丞相赵公之为扬州。始虚州之华林精舍以邀止焉。初师之东游也。以世道交丧。其日固久。将息言向晦。与物相遗。恍惚之间。若有以传灯之契来授者。且印指于头曰。以是为信。厥后每将演导。则指迹如丹。若乃制毒龙于金山。柔猛虎于定山。在江阴则神龟灵蛇之感现。在江都则山鬼城神之慑伏。皆显仁藏用。以示慈力。斯众目之所睹。故略不尽书。而或者以为怪迂之说。不可为训。是未闻菩萨大士游乎不思议。解脱者无心于物。而物自交应者乎。住华林九年。年一百有八。历僧夏八十有八。以元和十一年秋九月八日。返真于其寺。明年。建塔于州西原。门人遍于天下。其教者惟上都西明寺全證。證以自达摩以来。皆有论撰。而师之乐石未刻。谓余尽知其道。宝历元年。驻锡于毗陵。持其教宗与师之行事。愿得文而建诸塔庙。余因采其昭昭可述者载于碑。时丞相太原公总戎淮南三年也。其铭曰。
茫茫万有兮生死同缠。
业风振海兮识浪滔天。
觉者云谁兮有西方之大仙。
慈悲广大兮妙力无边。
八万度门兮异派同源。
文字言说兮罔非蹄筌。
惟心法皎皎兮如月斯悬。
惟大迦叶兮首得而传。
代代绳绳兮灯不绝然。
迄于荷泽兮师又嗣焉。
法存形谢兮诸祖其然。
门人思慕兮塔彼西原
将祈不朽兮余可无言。
归宗山籁一百四首 其一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五言律诗 押萧韵
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矧文字乎?惟是法运衰晚,真悟人少。聪明人多以聪明之资,久侍知识,从垂手处揆之一千七百则,若向上,若向下,若门庭施设,若入理深谭,识解依通,往往微中,而真悟之士,反见朴拙。故予谓六祖大师雪峰、云门诸老,若值文胜之日,未有不当面错过者。真人之未易识,时习蔽之也。尝读近录,有杂糅联语如六朝体,又如七才子诗,八句中多用至十六事。诗文家且犹卑之,以之说法而欲人悟于言下,恐无此事。稍具正眼,亦复为之,外重则内必轻,吾以知其中之所存矣。年来痛诫门下,除旧习鲁论,以其所近应酬世谛,姑不在禁。若早年剃落,少一习气,便是多一便宜,犹耽耽不已,真可谓舍其田而耘人之田矣。吾道贵悟明心地耳,古云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使其获自本心,尽天下人目为不通文,不达理,亦复何愧。老僧固曾习鲁论者,设禁以来,不作诗文三年于兹矣。自归匡岳,乃有《山籁》,繇其天有所甚乐,故其籁有所自鸣也。天乐贫,故其籁以贫鸣;天乐拙,故其籁以拙鸣。贫与拙皆山性也,性既山,其籁亦山山籁所由发欤?世有爱予《山籁》,或不罪予先自犯禁,且即以此而与天下士守禁益笃,为善读《山籁》者。若曰此老虑人弛禁,故终为说,然则老僧之不欲人弛禁,究至何意?不欲人弛禁,而先自犯禁,又究至何意?不可不细详谛审,而后语人曰:“此固自禁之而自犯之也。”老僧始合十以谢,使天下闻吾过。
滂沱昨夜雨,晴好忽今朝。
策杖归初地,登堂布旧条(予早岁依先师剃落于此。)
老成怀德在,小子习心销。
从此风规远,金轮瑞气昭。
偕犹溪诸公同游青原山谒七祖塔步韵(并序。) 元 · 陈泰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青原山七祖塔悟真寂禅师,乃六祖法嗣也。其塔中旧有锡杖贝叶,出塔之东为井泉者三,一曰雷涌,二曰飞锡,三曰虎跑,清冽可爱,皆七祖所开者。其初参曹溪六祖数契合,石碑上具述,张公无尽信国公文山皆有诗刻于后。今并录之。
梦里青原四十年,六朝来觐塔中仙。
传灯有记贝书在,飞锡无声霜井圆。
石壁倚云僧入室,饭钟萦树鹊通禅。
看碑忽悟曹溪旨,拟向人间息万缘。
附:无尽诗云:「一派青原出少林,信衣到此只传心。寻常示众无人会,尽向庐陵米价寻。」信国公诗云:「空亭横螮蝀,断碣偃龙蛇。活水参禅,真泉透佛。晚钟何处雨,春水满城花。夜饮灯前客,江西七祖家。」